三大类网络:
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为网络)
电路交换和网络交换区别:
电路交换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两个端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网络的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需要传输的整块数据称为报文(message),报文由分组(packet)构成。
网络的性能指标:
- 速率,是指数据的传送速率,不要和电磁波等数据载体的传播速度混淆
- 带宽,数据的最大传送速率
- 吞吐量,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
- 时延,分为发送、传播、处理、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 利用率
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语法、语义、同步。
将网络分层带来的好处:
- 各层之间独立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各层的功能:
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
最初出现的一套让计算机互连的标准框架叫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SI体系结构共7层,TCP/IP体系结构共4层。为讲述原理,书中描述的体系结构是两者的结合,共5层架构。从上至下,5层分别包含: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用于支持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互,协议数据单元为报文(message)
-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协议数据单元为TCP的报文段(segment)和UDP的用户数据报
- 网络层(network layer),也叫网际层或IP层,为不同的主机选择合适的路由提供通信服务,协议数据单元为包、分组或数据报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将网络层的分组组装成帧(frame)进行传输并检测差错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利用物理媒体(双绞线、光缆、无线信道等)表达比特位的电压以及定义如何通过电压等标准识别比特位,协议数据单元为比特(bit)
参考文献:
[1]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7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